法律的“慢”与AI的“快” ——一名律师在时代浪潮中的思考与实践
作者∶ 郑惠珍相关律师
法律的“慢”与AI的“快”
——一名律师在时代浪潮中的思考与实践
引言:在“快”与“慢”的张力间寻找平衡
作为一名律师,我职业生涯的底色始终是“严谨”与“滞后”。我们遵循先例,解读由无数历史案例和经验凝结而成的法条,这套系统的演进如同地质变迁,缓慢而沉稳。然而,自加入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法律服务团这大半年以来,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风暴中心。在AI领域,迭代是以天甚至小时计,创新不断挑战想象的边界。这种“法律之慢”与“AI之快”的剧烈碰撞,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富张力也最具挑战的图景。它不仅是理论探讨,更是我现在法律工作中必须直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。
一、 本质冲突:“滞后”的法律与“超前”的科技
法律的“慢”,源于其本质属性。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工具,其生命力在于稳定性、可预测性和公平性。一部法律的诞生,往往需要经历旷日持久的调研、起草、征求意见、审议和颁布流程。它是对过去已发生社会关系的总结和调整,旨在为解决未来的类似争议提供一套稳定的规则框架。这种“事后诸葛亮”的特性,决定了法律天然具有滞后性。
而人工智能的“快”,则体现在其指数级的技术迭代、颠覆性的应用创新和模糊的伦理边界上。深度学习、大模型、生成式AI……这些技术不仅在重塑产业,更在深刻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。当法律还在为上一代互联网问题寻找答案时,AI已经创造了全新的问题维度:
l 责任认定的困境: 一辆L4级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,责任主体是谁?是车主、软件算法开发者、传感器供应商,还是AI本身?传统的侵权责任体系在此刻显得力不从心。
l 权利归属的模糊: 由AI生成的文章、绘画、音乐,其著作权归属何人?是提示词(Prompt)的提供者,是模型训练者,还是AI系统的所有者?现行《著作权法》中“自然人创作”的核心原则遭遇直接挑战。
l 算法黑箱与歧视: 用于信贷审批、简历筛选、司法预测的算法,如果其结果带有歧视性(如针对特定性别、地域),我们该如何追溯并证明这种歧视?法律的“谁主张,谁举证”原则在面对不透明的“算法黑箱”时,维权变得异常艰难。
l 数据隐私与安全: AI的“燃料”是数据。在大规模数据采集、训练和使用过程中,如何确保个人隐私不被侵犯?如何界定数据的合法来源与合规使用边界?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和《数据安全法》提供了基础框架,但在具体AI场景下的适用仍需精细化的司法实践。
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,法律试图用为“物理世界”和“简单数字关系”设计的规则,去框定一个运行在“数字智能世界”的复杂系统,难免会出现方枘圆凿的窘境。
二、 破局之路:法律的“敏捷”进化与“治理”先行
面对挑战,法律并非无能为力。法律的“慢”并非僵化,而是一种审慎的“稳”。在AI的浪潮面前,法律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“敏捷”进化。这正是我参与人工智能产业法律服务后深感振奋并积极参与的过程。
1. 政策与立法的“探路”与“引领”
中国,特别是作为科技创新高地的深圳,在AI治理与发展的平衡上展现出了前瞻性的视野。国家层面,《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》、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,确立了“发展”与“治理”并重的总体基调。它们虽非法律,但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合规预期,起到了“软法”先行的引导作用。《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》的颁布,则是一次更具突破性的地方立法尝试。这部条例的重大意义在于:
l 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: 它意识到不能对所有AI应用“一刀切”,而是根据应用场景的风险等级(如高危险、低风险)实施差异化监管,这为创新留下了充足空间。
l 强调产业促进与生态建设: 它不仅管“什么不能做”,更明确“鼓励做什么”,在数据开放、算力支持、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,体现了立法对产业发展的赋能意图。
l 直面伦理与责任问题: 条例设立专章探讨伦理治理和社会责任,鼓励企业设立伦理委员会,尝试为前述的责任认定、算法伦理等问题提供解决路径。
这些政策和立法实践,正是法律系统试图“加速”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明证。它们不再是被动地回应问题,而是尝试主动塑造一个负责任创新的环境。
2. 专业服务的“赋能”与“护航”
作为深入产业一线的律师,我们的角色绝非仅仅是纠纷发生后的“救火队员”,更应是产业发展的“设计师”和“护航员”。我们法律服务团的工作核心,就是将“慢”的法律逻辑,提前注入到“快”的AI研发与应用流程中,实现“合规前置”。具体而言:
l 为AI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合规服务: 从公司设立时的股权架构设计,到融资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尽调;从数据采集的合法性论证,到产品上市前的合规评审。我们帮助企业在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识别法律风险,避免在高速奔跑中“踩雷”。
l 参与标准与规则的共建: 我们积极参与行业协会、标准化组织关于AI技术标准、伦理准则的讨论和制定。通过将法律语言转化为技术社区可理解、可执行的操作规范,我们是在帮助搭建沟通“快”与“慢”的桥梁。
l 处理前沿争议纠纷,探索裁判规则: 当AI领域的纠纷不可避免地进入司法程序时,我们代理的案件本身就可能成为“第一案”。我们的辩论理由、提交的证据、对法律原则的解释,都可能为法官的判决提供思路,从而共同摸索和创设出新的裁判规则,为后续的立法提供宝贵的实践样本。
三、 未来展望:在动态平衡中迈向“智慧法治”
法律的“慢”与AI的“快”之间的张力不会消失,但会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。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,并非用法律扼杀创新,也非任由科技颠覆法治,而是构建一个与智能社会相匹配的“智慧法治”体系。这意味着法律自身需要更“智能”,如利用法律科技、监管科技等工具提升立法、执法和司法效率,监管模式需要更具适应性,如推广“监管沙盒”等机制,允许企业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测试创新,共同探索最优方案。
结语
身为一名律师,我深信法律的“慢”是其力量源泉——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深思熟虑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。作为AI产业参与者,我又为科技的“快”而兴奋——它蕴含着解决社会难题、提升人类福祉的潜能。
我的双重身份让我站在时代交汇点。我们的任务,是在这场“快”与“慢”的共舞中扮演好桥梁角色:用法律的智慧为AI套上缰绳,确保其行进在正确轨道;同时用AI的动能反哺法治,让它更高效、精准、适应。这是我们作为现代法律人所最能遇到的激动人心的挑战。我们不仅见证历史,更通过专业工作,亲手参与塑造智能时代的未来规则。
作者:郑惠珍律师